冬日忆五仙胜境美景
五仙胜境项目现在已种植观赏类花草树木260万株,百余个品种,中草药100余亩。景区绿化面积2000余亩,美化面积1000余亩,修复荒山坡地1600亩,平整土地6万平方米。还修建各项水利工程用来保土蓄水,防止水土流失。现已建成22座拦水坝,3000平米灵椿湖,新增保水量20万立方。正在荒废的旧沙场修建的7层叠水坝已初具规模,建成后这里将有荒草丛生的废墟变成游人休闲旅游的胜地。
五仙胜境项目建设后不仅加强了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,增强了水源涵养、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,也大大改善了当地村庄环境,全面提升了五老峪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,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。几年的时间五老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原来的省级贫困村升级成为美丽乡村,贫穷旧貌一去不复返,到处充满着自然、和谐、安宁的美好景象。
五仙胜境现在正全力打造三季有花、四季有果、全年常绿的生态景观,景区内除了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和中草药植物外,还种植了大约10万棵竹子,当挺拔秀丽、生机勃勃的竹林长成后,这里将成为北方的水乡竹海:一路有水、漫山竹林、四季常绿、遮天蔽日。不久的将来,这里的冬天也将变得翠绿如春。下面把颜神闲人的作品分享给大家。
五老峪村,位于博山区城东南30公里处,东近鲁山南接沂源,是淄河下庄支流的源头。昨天应朋友之邀,与美琉内画名师刘持水先生,拜会一位大山深处的农民泥塑爱好者,早晨在窑广一陶瓷厂因事耽搁,中午时分,才赶到博山镇杨峪村朋友的休闲山庄。
一路风风火火,下的车来,放眼望去,远方群山,村树含烟,阡陌纵横,屋宇错落,宛若陶渊明笔下“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;“有良田美池,桑竹之属”的世外桃源,青山绿水,溪流山涧,鸡鸭欢唱,鱼翔浅底,如此美景美色,山风泉水亦醉人。一番推杯换盏,十分盛情款待,酒酣耳热,茶色浓香,不觉已是下午三点多,忽然阴云密布,冷风骤起,只好起身告辞。
朋友说,来杨峪不去五老峪看看,是一大憾事,五老峪自然景观保存完好,无污染,无破坏,原始生态,溪流纯净,空气清新,村里招商引资,开发旅游,已经初见成效。经不住朋友的诱惑,我们驱车沿着洁净的山路,参观“五仙胜境”。
五老峪村居隐蔽,深幽静寂,恬淡自然,真是“盘旋曲折溯水上,不到村边不知村。”几经盘旋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老峪水库,小家碧玉般清秀端庄,婉约绮媚,湖面如画,流光溢彩。水因山而活,山因水而秀,山高水平,相互辉映,桃红柳绿,烟绕林间,鸟鸣枝头,水雾朦胧,山水汇集之地,聚天地之灵气,承万载之造化。
水库东边不远处小山上矗立着一组高约8米的“娘娘石”,传说石娘娘是一位勤劳善良贤惠的儿媳妇,遭受婆婆百般刁难,依然孝心不变,感动神灵,赐她抖发落米之功能,有一次被婆婆发现,误认为在做不洁净行举,头被婆婆一勺砍落,娘娘人头落地之际,突然地动山摇,一股水桶粗泉水向着村庄喷涌而出,危难之际,娘娘尸身化作灵石镇压泉眼之上,才保住整个村庄百姓的平安,石娘娘的丈夫悲伤至极,气绝身亡,化为后坡一卧石,而永久陪伴。
五老峪村,民舍依山而建,高低不平,错落有致,鸡鸣犬吠,群山回音,野花浆果,随处可见。水库中鱼虾嬉戏,沿岸钓者云集,农妇溪边浣纱,村翁山间牧羊,田园山水、路桥村舍,自然融合,尽纳天地之大美。“女汲涧中水,男采山上薪;县远官事少,山深民俗淳。”
穿过村庄,直抵山下,溪流纵横,水塘涟漪,芦苇垂柳,水泥仿木长廊环山而建,迂回盘旋,仿古水上亭阁,碾盘环湖小道,荷花蜻蜓彩蝶,烟雾缥缈,水乡美景,不是江南胜似江南。
山水之乐,乐在内心,内心之乐,妙不可言;由心感景,由景触心,暂抛红尘,独钓山水,慰藉心灵,是人生之大幸。
神秘的五老峪, 相传清代初年即已形成村落。《孙氏世谱》载:"吾始祖浩自明初由冀州迁居颜神镇南西石马,大海祖又移居杨峪,延至十二世祖玉塘,始迁至五老峪。"村民迁来时,即有五位高龄老人健在,均已近耄耋之年,他们自食其力,生活清苦,与邻村关系友好密切,经常助人为乐,敢与邪恶势力抗争,他们到结老峪去,村民就出来迎接,所以该村名最初叫“接老峪”,后来改称“结老峪”是取“团结”之意。由于人们称誉他们是仙人,到鲁山的一条岭上会客,人们把这条岭称为“送仙岭”,又说他们是鲁山中的五棵不老神松,岭边的村子称为“松仙岭”,此名沿用至今。
五老峪,一个古老的村庄;一个美丽的村庄;一个人才辈出的村庄;一个名副其实长寿老人聚集的地方。